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

用心若鏡——給太過執著的你

人總是會對某些事物過於執著,例如放不下喜歡的人、追求功利名聲等。用對這種情況時,莊子告訴我們,「用心若鏡」,字面意思是把心當作一面鏡子一樣。這是什麼涵義呢?先來看看原文:

《莊子・應帝王》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。」

白話翻譯:超脫凡俗的人心境就像鏡子一樣,對外物不會主動迎取、送別,如實的反映出外物的樣子而不藏於內心,因此能超越外物而不會有所損傷。

面對喜歡的人,總是會想太多,想他在幹麻,他在想什麼,他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。

但莊子告訴我們,應該把心當作鏡子一般,照映出對方的樣子就好,而不是一直猜想。

面對執著的對象,不主動去追求,也不主動告別,就如同一面鏡子,對於前來或離開的事物,不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立場,這就是不將不迎;只是照映著,反映出對方原來的樣子,什麼都沒有藏在心中,這就是應而不藏。

如果能做到這些,就能超越凡事俗物,心裡不會有任何損傷。

這樣的說法相當深刻,如果我們面對別人,能像鏡子一樣,不去追求,不用挽留,也不要解讀別人的舉動,就只是看著、觀察著,那麼就不會有受傷的時候了吧。

我覺得莊子對人心理解很深刻,我們都以為莊子就是逍遙、無為,整天就放任自然,內心灑脫。

但當讀到「用心若鏡」時才明白,原來莊子也是如同凡人一般有情緒和感受。若不是曾為這些事所苦,如何能找到渲洩的出口呢?

「用心若鏡」是目標,達到目標的方式是「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」。但是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?這似乎只能自己尋找解答。


【其他參考資料】

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老師的解釋,內容取自於她的書《醫道同源》:

1. 書的節錄
2. 書的介紹

上面兩個網站都有關於「用心若鏡」的詮釋。


如果對《應帝王》有興趣,可以看這個網站:

這裡有全篇詳細的解釋。


最後是節錄自南懷瑾的《莊子南譁》:

這裡不是從愛情的角度來解釋「用心若鏡」。

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

【文學母題】不完整的人

《分成兩半的子爵》

柏拉圖球人神話

亞理士多德:Love is composed of a single soul inhabiting two bodies.

杜鄉的微笑(Duchenne smile)

如果要發自內心的微笑,臉部會有兩個肌肉發生變化,第一是嘴角上揚,第二是眼角皺起。

發現這個現象的是法國神經科學家杜鄉,因此把這種發自內心的微笑稱作杜鄉的微笑。

一般我們看到皮笑肉不笑,或是空姐的笑容、官夫人的微笑,就是微笑時只有嘴角上揚,而眼角沒有皺起。

最近流行的用語「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」,也就是這種只動嘴角的假笑。

另外有趣的是,當我們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,會在臉部上展現出這種杜鄉的微笑;而若我們不快樂時,強追自己擠出笑容,做出杜鄉的微笑(嘴角上揚、眼角皺起),也會讓我們感到快樂。

杜鄉的微笑,原文為Duchenne smile,也翻成杜顯微笑、杜興式微笑。

維基百科有這個現象的簡介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mile#Duchenne_smile




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

"Grief" by Robert Pinsky

你無法說沒有人會真正死去:他們當然會⋯⋯

但奇怪的是,那個人仍創造出清晰的模樣,出現在腦海中,

就如同手中的物體。不在的存在:這不是安慰,而是悲傷


You can’t say nobody ever really dies:
Of course they do...

But the odd thing is, the person still makes
A shape distinct and present in the mind
As an object in the hand. The presence
In the absence: it isn’t comfort—it’s grief.

https://robertpinskypoet.com/grief/

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

柏拉圖式的愛情

「有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柏拉圖式的愛情中完全沒有性愛。根據柏拉圖的說法,愛充滿欲望,初始之時會欲求肉體,但這種欲望會隨著時間發展、成熟,即便困頓於逐漸老去的軀體。愛也會從感官的專制中解放,進而關注其他更高形式之美,諸如人格與美德。最終,愛會昇華至最高層次,一如學者對於知識的熱切渴求,愛會成為彼此的探索與分享,並成就美好的情感與理想。」

《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》,頁324。

愛情書

All About Love: Anatomy of an Unruly Emotion


討論愛情早期的浪漫,包含愛情的各種層面。

找不到電子檔和中文版。

推薦:《其實大腦不懂你的心》,頁338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