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

【有時讀論文】老志鈞:〈現代中文的「性泛濫」〉

引文

「性」,最初是從日譯裹吸收過來的名詞詞尾,後來「性」就完全漢化了,成為漢語裹一個相當活躍的構詞素,許多帶詞尾「性」的新詞,都是漢語本身產生的。談到「性」的來源,卻有好些個。英語詞尾-ness、-ship、-hood、-ty等,都可以譯「性」。(潘允中:《漢語語法史概要》,河南:中州書畫社,1982年,頁38。)

論文重點

一、名詞/動詞/形容詞+「性」(變成抽象名詞、形容詞、副詞)

寫作要有題目,目的性要明確。(作抽象名詞)

以世界性的視野,返顧浸淫其中的城市文化。(作形容詞)

我不是一個積極性很高的人。(作副詞)

二、「⋯⋯性」+地(作副詞)

六十年代末,紅葉少棒傳奇性地出現,改變了台灣少棒的發展方向。

港澳人口中的「旅行」,在中國被習慣性地說成「旅遊」。

三、可+動詞+性

無論小說或戲劇均具特色,絕無可比性。

不少教師都說新課程的教學難掌握,對它的可行性不寄以厚望。

本教材力求深入淺出,在紮實的內容上講究可讀性。

四、戲劇性(名詞、副詞、形容詞)

營造出戲劇性效果。

他又很戲劇性的拒絕了。

這是一種戲劇性的做作。

哲:作者認為「戲劇性」應是「事出突然」、「轉變甚大」之義,但「戲劇」一詞並無此義。因此英文的dramatic不適合翻譯成「戲劇性」。「戲劇」古義為「開玩笑」、「可笑」,但今已不用。所以英文的dramatic直接用「開玩笑」或「可笑」就好。

但是「開玩笑」或「可笑」沒辦法完全等同「戲劇性」,且以現在(2019)的情況,「戲劇性」已經廣泛使用了。所以「戲劇性」在今天應該不能視為濫用。

五、「性」的濫用,產生歧義

演戲是服務性行業。

這是經過長期及世界性經驗而製訂出來的。

這裡提供兩面性服務。

請所有人在明天前,一次性交齊所有必備文件。

移民局與機場有經常性的接觸。

這時期政治性交往是順其自然的。

大量一次性生活用品棄置後,對環境污染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響。

國家級國際性交易會。

什麼時候可以使用「性」?好懂、簡潔、必須。

來源

老志鈞:〈現代中文的「性」泛濫〉,收於《語文與教學》,臺北市:師大書苑,2006年,頁57-73。

【有時讀論文】老志鈞:〈「進行」的濫用〉

引文

英文好用抽象名詞,其結果是軟化了動詞,也可以說是架空了動詞。科學、社會科學與公文的用語,大舉侵入了日常生活,逼得許多明確而有力的動詞漸漸變質,成為面無表情的片語。⋯⋯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,喜歡把簡單明瞭的動詞分解成「萬能動詞+抽象名詞」的片語。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「作出」和「進行」,惡勢力之大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。請看下面的例子:⋯⋯「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」、「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」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,這樣的語法都是日漸西化的現象,因為中文原有的動詞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瑣片語了。(余光中《中文的常態與變態》,《從徐霞客到梵谷》,台北:九歌出版社,1994年2月,頁241-242。)

「進行」的分類(例子有精簡)

一、進行+動詞(動詞變成抽象名詞)

1. 為了方便登記局進行查核,申請人應向登記局遞交下列文件。

2. 有一個期間幾乎所有學校都以普通話進行教學。

3. 如果義近的兩個詞分別在兩個單元中出現,就等它們全都出現後再進行詞義辨析。

二、對/向+⋯⋯+進行+動詞(動詞變成抽象名詞)

1. 對澳門進行為期二十四小時的訪問。

2. 直接對左右腦進行開發。

3. 在雍正元年,集資對天妃廟進行擴建。

三、「辦理、實施、舉行、從事、推行」取代「進行」

1. 外國人也進行書法藝術創作。

2. 有三、四人參加在義大利進行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體操比賽。

3. 有許多老師用「六書」進行識字教學。

來源

老志鈞:〈「進行」的濫用〉,收於《語文與教學》,臺北市:師大書苑,2006年頁43-50。

【有時讀論文】老志鈞:〈魯迅筆下的西化被字句〉

引文

所謂被字句,是被動句的一種,是由介詞「被」引出施事或將「被」直接附在謂語動詞前表示被動的句子。(楊潤陸、周一民《現代漢語》,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5年,頁312。)

被字句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,到了漢代,就普遍應用起來。(《漢語言法史》,《王力文集》第十一卷,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,19901年3月,頁391。)

被動式在漢語中是自古就有的。但用『被』表示的被動式卻是後起的,它的度泛運用是在唐以後。(蔣紹愚:《近代漢語研究概況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1994年11月,頁222。)

就傳統的用法說,「 被」字句主要是說明主語有所遭受,遭受自然不是自願的,因此只能表示有損害或不愉快、不願意一類的行為。(丁聲樹、呂叔湘等:《現代漢語語法講話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1979年10月,頁99。)

英語被動句的使用頻率大大超過漢語「被」字句使用的頻率是肯定無疑的。英語的主動句和被動句是對同一件事的兩種看法,並不牽涉說話人或當事人對整個事件的評價或受事是否遭受不幸。(楊自儉、李瑞編:《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》,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,1999年12月,頁439。)

現代中國語受了翻譯的影響,被動式的用途擴大了。許多話本來應該用主動式的,現在都用被動式了。(《朱德熙文集》第四卷,北京:商務印書館,1999年9月,頁85。)

例子(一般):
杜甫被世人尊稱為詩聖。
張二被上司稱讚。
李四被任命為校長。

中文的生態就在於:主動句多,因為主動句比被動句乾脆。(吳潔梅:《漢英語法手冊》,北京:知識出版社,1982年,頁361。)

被動語氣在西文裹用得很多,在中文裹卻不常見,依中文習慣,在應該用被動語氣時,我們仍用主動語氣。例如:他挨打了(他被打了),秘密讓人發現了(秘密被發現了),房子給火燒了(房子被火燒了)。(朱光潛:《論文學》,台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1994年,頁170。)

中文是一種經濟語言,注重簡潔,凡在句子裹不起作用的成分都要刪掉,以免造成冗贅。譬如「信寫好了」、「我的筆丟了」⋯⋯在翻譯時為了周到而勉強加上表被動的介詞「被」,改成「信被寫好了」、「我的筆被丟了」,就破壞了漢語的簡潔性。(李家樹、謝耀基:《漢語的特性和運用》,香港大學出版社,1994年,頁82。)

我曾經幫助一個中國詩人把一些當代瑞典詩歌翻譯成中文。我們討論到一個句子的翻譯時,我的中國朋友堅持要把句子翻成「被刻在石頭上的字」,而我認為「被」字是多餘的,譯成「刻在石頭上的字」就可以表示出被動語態。但我很難說服他,直到最後我問他,「被生在北京」是不是一句好中文,他才算接受了我的意見。(《翻譯的藝術》,香港《明報月刊》,2000年7月,頁61。)

省略了施行者,有助於建立客觀、「無我的語調」(impersonal tone),顯得比較婉轉。有關科學、技術的報導,為符合科學精神,多用被動語態。(吳潛誠:《中英翻譯:對比分析法》,台北:文鶴出版有限公司,1990年2用,頁42。)

現代漢語誠然受歐洲語言影響很深,被動式已經不限於受害的情況,但是還遠遠沒有英文用得普遍。有好幾種動詞,英文能用被動式,中文卻不能效法,This play was probably written by Shakespeare.只能譯為「這劇本很可能是沙翁寫的」,不能說「⋯⋯是被沙翁寫的」;⋯⋯此外,像「他被當做一個專家」這種句子雖然在書上可以碰到,但聽來很生硬,很明顯是「翻譯體」,是根據英文He was regarded as an expert仿造的;地道的中文大約是「他算是個專家」。(卜立德(D. E. Pollard):《如是我文》,香港:天地圖書有限公司,1996年,頁22。)


除了「被」,「經」,「為」之外,尚有「受」,「遭」,「挨」,「給」,「教」,「讓」,「任」等字可以表示被動,不必處處用「被」。⋯⋯中文裹被動觀念原來很淡,西化之後,凡事都要分出主客之勢,也是自討麻煩。(余光中:《分水嶺上》,台北:純文學出版社,1986年2月,頁146。)

魯迅的被動式

違反中文常態,欠缺自然。

中堅的小說作者也還是黃鵬基,尚鉞,向培良三個;而魯迅是被推為編輯的。(《中國新文學大系.小說二集序》,《且介亭雜文二集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六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250。)
直接刪去「被」字,或由「獲」字替代。

一九一二年革命後,(魯迅)被任為紹興師範學校校長。(《自傳》,《集外集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七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84。)
直接刪去「被」字,或由「獲」字替代。

這樣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,是可以被稱為「學者」的。(《作文秘訣》,《南腔北調集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四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612。)
直接刪去「被」字,或由「獲」字替代。

動物被區分為跳的,飛的和爬的。(《小約翰》,《而已集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三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449。)
直接刪去「被」字。

我常是被質問,被考驗,並且被命複述當時的言語。(《傷逝》,《彷徨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二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113。)
由「受」字替代。

明天,小學校的學生們被教師領到海邊來了。(《池邊》,《愛羅先珂童話集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十二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338。)
由「由」字替代。

清朝被年的文字之獄,到清朝末年才被重新提起。(《隔膜》,《且介亭雜文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六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42。)
直接刪去「被」字。

享樂著美的時候,雖然幾乎並不想到功用,但可由科學底分析而被發現。(《「藝術論」譯本序》,《二心集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四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263。)
直接刪去「被」字。

這兩年來,我在北京被「正人君子」殺退,逃到海邊;之後,又被「學者」之流殺退,逃到另外一個海邊。(《而已集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三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471。)
符合中文傳統習慣。

《精忠說岳全傳》說張俊陷害忠良,被眾人咬死,人心為之大快。(《花邊文學》,《魯迅全集》第五卷,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81年,頁547。)
符合中文傳統習慣。

文章重點

魯迅作品中的語言文字有三種成分:文言、白話,摻雜白話的西化文字(歐化文字)。

魯迅的被字句有符合中文傳統習慣者,亦有諸多西方的用語。

來源

老志鈞:〈魯迅筆下的西化被字句〉,收於《語文與教學》,臺北市:師大書苑,2006年,頁135-147。


【偶爾讀書】老志鈞:《語文與教學》

老志鈞:《語文與教學》,臺北市:師大書苑,2006年。

義守大學圖書館 2F 802 8536

重要篇章:
〈歐化以後詞尾「們」的發展與應用〉,頁21-27。
〈「進行」的濫用〉,頁43-50。
〈新興短語「⋯⋯之一」用法淺議〉,頁51-56。
〈現代中文的「性」泛濫〉,頁57-73。
〈國人的時間觀——凌晨至清晨〉,頁75-78。
〈句必有主?——淺析中文主語的使用〉,頁103-110。
〈魯迅歐化文字探析〉,頁111-134。
〈魯迅筆下的西化被字句〉,頁135-147。

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

眼看他起朱樓,眼看他宴賓客,眼看他樓塌了。

「眼看他起朱樓,眼看他宴賓客,眼看他樓塌了。」

這句話出自於清代傳奇《桃花扇》,作者為孔尚任。

「起朱樓」、「宴賓客」,只的是蓋起豪華的房子、宴請貴客,這些都是奢華享受的事情,但緊接著「樓塌了」,一切都覆滅。

這樣的歷程,全是藉由「眼看」這個旁觀者的角度,一個全無相關的第三者視角,不帶情感的敘述從興趣到倒塌的途徑,彷彿這樣的循環已發生了無數次,如同滄海桑田般,雖是驚心動魄,但卻稀鬆平常。

原文出自於《桃花扇》最後齣〈續四十齣  餘韻〉:

「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,秦淮水榭花開早,誰知道容易冰消。眼看他起朱樓,眼看他宴賓客,眼看他樓塌了。這青苔碧瓦堆,俺曾睡風流覺,將五十年興亡看飽。那烏衣巷不姓王,莫愁湖鬼夜哭,鳳凰臺棲梟鳥。殘山夢最真,舊境丟難掉,不信這輿圖換稿。謅一套哀江南,放悲聲唱到老。」

再繁華的景象,也有落沒的一天;曾經的風華,終會消逝。留下來的,只有哀嘆的孤家寡人,獨自老去。


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

所以當壞人比較好:花3.7億買辦公室引發「退捐潮」,5個QA看兒福聯盟是不是在「浪費愛心」?


今天看到一則新聞,兒福聯花錢買辦公室,引發了許多人退捐款。

文章:花3.7億買辦公室引發「退捐潮」,5個QA看兒福聯盟是不是在「浪費愛心」?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28303?fbclid=IwAR2PtIwq8NWri2DV2FEtXMAlgeza9wIDzP8QLWhmfxi5ozuMR4Qz07CGGPU

所以社福團體一定要窮,只能在郊區的危法鐵皮屋裡工作,一不心還會火災整個燒掉。這樣滿足了大多數人的想像。

如果是這樣的團體,你敢捐錢嗎?

看來還是當壞人比較好,壞事被爆出來後,不但有人幫忙說話,只要再稍微做個善事就沒事了,不然再發願吃素,一切就海濶天空了。

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

如何寫高中小論文(上)

這篇文章是寫給為小論文而苦惱的高中生看的,如果學校要求你寫小論文,但你毫無頭緒,或是寫到中間不小心卡關,那麼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,也許能有一些幫助。

烘「焙」的讀音?

「焙」讀作ㄅㄟˋ,只有一個讀音。


至於很多人讀成「ㄆㄟˊ」,應是受同偏旁字的影響,如「陪」、「賠」。


但不論是台灣還是中國,「焙」都是讀作ㄅㄟˋ,並沒有第二音。


從反切資料來看,「焙」《集韻》蒲昧切、《正韻》步昧切,反切下字都是「昧」,聲調為第四聲,因此讀作ㄅㄟˋ是沒有問題的。

比較常見的詞有「烘焙」、「深焙咖啡」,「焙」都應讀作ㄅㄟˋ。

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

談談詞義的演變


中文的歷史相當久遠,詞語意思演變的例子很多,例如「紅」這個詞。如果說到「紅色」,一般人都會想到的大概是「紅筆」、「血液」,或是「玫瑰花」的「紅」。但是中文的「紅」迠個詞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,古文中的「紅」,並非全然代表這個血液那樣的紅色。
在先秦時期,也就是相當於孔子的時代,只要提到「紅」,就是指今日的「粉紅色」。例如,《論語》提到:「 紅紫不以為褻服 」。其中,「紅」解釋為「南方間色」,翻譯成今日的白話文即為「粉紅色」。另外,《說文解字》也對「紅」下了定義:「紅,帛赤白色也。」「帛赤白色也」用現在的說法就是「在紅色中參入白色」,也就是「粉紅色」。
     然而,自漢代開始,「紅」不再是純粹的「粉紅色」,而漸漸轉變成「較淡的紅色」。例如,《漢書》提到:「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。」「紅腐」的「紅」當然不會是「粉紅色」,但也不是現今的「紅色」,應為「較淡的紅色」。到了唐代,「紅」所指的顏色才是和今天一樣,是「紅色」,例如,白居易〈長恨歌〉:「西宮南內多秋草,落葉滿階紅不掃。」這裡的「紅」代指花,已經有現在「紅色」的意思。
明白了「紅」的演變史後,我們又遇到一個問題:既然在先秦時期,「紅」指「粉紅色」,那如果當時要表示今日意思的「紅色」,是用哪個詞呢?答案就在剛才《說文解字》中:「紅,帛赤白色也。」先秦時指今日「紅色」時,會用「赤」來表示。
此外,除了「赤」與「紅」以外,還有不同的紅色系,由淺到深為:
最下面的「絳」為深紅色,「赤」為現在的紅色。「朱」是比現在的紅色要再淡一點的顏色,「纁」、「赬」、「縓」則越來越淡,為淺紅色。而前文提到的「紅」這個詞,也是粉紅色,但在先秦時期較少使用,因此沒有在這個表中列出。到了唐以後,「纁」、「赬」、「縓」這幾個詞都很少使用,「紅」出現的頻率增加,意思也從粉紅色慢慢變成紅色,之後便取代了其他代表紅色的詞語,成為最當使用的顏色詞。
     由此可知,中文顏色詞的語義也會隨著時代發生變化。古代用好幾個詞來指稱紅色系,現今常用的只有紅、粉紅、淺紅等。不但詞彙的數量不相等,同一個詞所指也不同。
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「涕」,古代指「眼淚」,今日指「鼻涕」。那麼,古代指「鼻涕」時,是用哪個詞呢?答案藏在「涕泗橫流」這個成語中,這個「泗」就是古代表示「鼻涕」時的用語,在後來的演變中,「泗」被「涕」取代,「泗」不再用於日常交談中,只保留在書面語、成語中。看來,在詞彙的世界中,也是充滿著競爭呢。


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

你唸對了嗎?——「野原美冴」怎麼唸?

日本卡通《蠟筆小新》的「野原美冴」,「冴」要讀作「ㄏㄨˋ」,和「互相」的「互」同音。

看一下維基詞典的解釋:



簡單來說,就是原本要寫作「冱」的字,不小心寫成了「冴」,後來積非成是,「冱」、「冴」就成為了通同字了。

至於為什麼「野原美冴」的「冴」一般都讀成「ㄧㄚˊ」,應該就是有邊讀邊的結果吧。

維基百科也有相關的解釋:



就是配音員不小心唸作,後來想改也改不過來了。

我想應該很少人第一眼看到「冴」就唸成「ㄏㄨˋ」吧。所以也不用矯枉過正堅持要唸「野原美ㄏㄨˋ」,畢竟官方也曾想要修正成「野原美雅」,所以還是就讀作「野原美ㄧㄚˊ」。免得被當成怪怪的語言學家。

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

今夕何夕?

原文

《詩經・唐風・綢繆》:

綢繆束薪,三星在天。今夕何夕?
見此良人。子兮子兮,如此良人何!

綢繆束芻,三星在隅。今夕何夕?
見此邂逅。子兮子兮,如此邂逅何!

綢繆束楚,三星在戶。今夕何夕?
見此粲者。子兮子兮,如此粲者何!


解釋

綢繆:緊緊纏繞。

薪、芻、楚:皆是植物名,指草、材。

引申

三星在戶:指新婚之喜。(三星照在門前。戶:單扇門。)

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

一方陽光

作者:

王鼎釣。山東人。經戰亂後來台,定居美國。


一方陽光:

1. 寫四合房

運用電影般的鏡頭開場。

2. 帶入主題

從四合房的空間寫到陽光,再從陽光帶入母親。

3. 寄情於事

從童年母親日常的小事中,緬懷母親。

4. 故事暗示

由貓捉老鼠的神話暗示時代的變遷。

母親碎琉璃的夢暗示流離。

5. 母愛

母親複雜的情緒,期勉孩子前程光景。


佳句:

時代像篩子,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,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。

河川證據

作者:

簡媜。特色:在散文中使用詩的語言;寫實中加入虛構。

作品:水問、誰在銀閃閃的地方,等你。


河川證劇

四條河川:濁水溪、七家灣溪、基隆河、冬山河。

特色:

1. 從河川寫台灣不同的地理特色

2. 藉河川回想童年記憶

3. 關懷生態

散戲

關於作者:

洪醒夫,彰化人。描寫鄉土中的農村人物,作品有兩個特色:語言與人物。

作品中夾雜閩南語俗諺;描寫底層人物。


散戲:

「戲就這樣散了!」

兩個重點:歌仔戲的沒落、舊文化被新文明吞噬。


寫作手法:

第三人稱,描寫小人物的心境。

戲中的舞臺與現實衝突的交錯。

對比。